请使用下方推荐的浏览器访问

安卓版本 苹果版本
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
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> 奖文

洪秀柱登上天安门,赖清德当局称“回来就抓”,大陆六字预言结局

时间:2025-09-05 19:30:13 点击: 【字体:

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大阅兵举世瞩目,当直播镜头对准天安门城楼时,有一位来自台湾省的贵宾格外受关注,她就是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。很明显,在这么重要的日子来到北京,足够说明一切。

洪秀柱主张深化“九二共识”,推动两岸统一,被认为是蓝营中立场最鲜明的统派人士之一。

她不是第一次赴陆,但这次意义不同。

阅兵的政治象征性不言而喻,特别是在当前两岸政治高度敏感的背景下。

洪秀柱的出现,直接打破了岛内当局划下的“政治红线”。

她的行动,被岛内绿营视为“挑战底线”,但在大陆舆论中被解读为“站在历史正确一边”。

从她的过往来看,这样的立场并不令人意外。

洪秀柱1948年出生于台北,早年投身教育界,后进入政坛。

2016年,她成为国民党首位女性主席,在党内相对低迷时期,公开主张“和平统一”,并多次强调“九二共识”的重要性。

她把统一说得很直接,也因此在岛内引发争议。

但她从未回避这一立场。

她选择在九三阅兵这样高度象征性的场合出现,说到底,是延续了她一贯的政治主张。

9月2日,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期间,洪秀柱遇见了另一位来自台湾的学界代表——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。

苑举正说:“越是有人说不敢来,我们越要来。”

这句话在台湾内部激起了不小回响。

要知道,苑举正并非政界人士,他是学者,曾多次批评岛内教育政策中“去中国化”的做法。

这次他公开站在“主张统一”的立场上,和洪秀柱并肩出席阅兵,等于把岛内知识圈的一部分声音摆到了台面上。

这也正是民进党当局最忌讳的情况。

从6月起,台湾陆委会就对岛内人士参与大陆纪念活动发出警告。

当时,大陆方面提出邀请台湾抗战老兵赴京参加阅兵。

陆委会立即表态:若参加,将取消相关人员的退休金、补助等福利。

到了8月,更是将警告升级为“依法处理”。

8月29日,陆委会还威胁称,对于九三阅兵、纪念台湾光复等活动,台湾民众 “勿配合参与”,否则将 “依法处理”。

一边是前国民党主席在北京登楼,一边是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放话“法办”,两岸在这一时刻的政治对撞,达到新高点。

大陆方面迅速做出回应。

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8月29日严厉批评民进党当局,称其阻挠台湾民众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活动,是“背弃民族立场,违背历史真相”。

朱凤莲指出,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,不该被政治操弄。

她的批评并不止于此,还点名赖清德当局“扭曲历史、压制言论自由”,指出民进党当局的行为完全丧失民族立场,背弃正义和良知,充分暴露其 “台独” 本性。

这不是大陆第一次对赖清德作出评价。

早在2025年6月24日,《人民日报》就以“钟一平”为笔名发表题为《赖清德篡改历史、歪曲事实,必将自取灭亡》的评论文章。

“必将自取灭亡”这六个字。

这六字,不只是对其个人批评,更是对“台独”路线的警告。

洪秀柱用实际行动对抗“封锁”,也间接让赖清德的强硬路线显得更孤立。

当然,赖清德也不是没有回应。

8月15日,赖清德在社交媒体发文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。

文中使用 “终战” 一词,通篇未提 “抗战”“8年抗战胜利”“台湾光复” 等内容,也未提及日本战败投降等字眼。

他刻意将“抗战胜利”称为“二战终战”,不提日本侵略,不提台湾光复。

这种“去敌我化”的说法,岛内蓝营批评为“历史漂白”。

大陆方面则称之为“历史虚无主义”。

赖清德授意下,民进党“立委” 邱志伟称洪秀柱不顾劝说执意前往北京,他撂下一句狠话:等洪秀柱回来就抓捕!

洪秀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长文,强调抗战胜利是台湾光复的直接基础。

她反问:“难道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,也需要民进党批准?”

她指出,民进党当局阻止民众参与纪念活动,是对历史的压制,也是对言论自由的打压。

这篇文章在岛内社交媒体广泛传播。

不少中立选民留言称:“纪念历史而已,有必要抓人吗?”

这反映出民进党对此事件的处理方式,已经超出常规政治分歧的范畴,演变为对立与压制。

从传播效果看,洪秀柱确实在舆论层面击中了要害。

她不是在指责,而是在摆事实。

她不是鼓动,而是在陈述经历。

这让她的发言比简单的政治声明更具冲击力。

回过头看,这次事件其实是一个长期问题的集中爆发。

洪秀柱和苑举正代表的是一部分“仍然认同中华民族叙事”的台湾人。

比如洪秀柱强调抗战胜利是全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,苑举正表示台湾的命运跟祖国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。

而赖清德当局则试图将台湾的未来从这个叙事中彻底抽离。

他们通过课纲删减、教材篡改等手段,系统推进 “台湾人不是中国人” 的认知毒化工程。

两者之间的隔阂,已不再是路线之争,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根本分歧。

民进党当局对“九三阅兵”高度敏感,是因为这场活动强化的是“共同抗战”“民族复兴”的一体化叙事。

而这正是赖清德试图摆脱的框架。

洪秀柱的登楼,是对这个框架的认同,也是对“台独”路径的否定。

而赖清德当局用“回来就抓”来回应,等于从制度层面堵死了“认同中华民族”的路径。

这才是问题的核心。

从短期看,这场事件不会改变台海格局。

但它清晰地勾勒出两岸在“历史解释权”上的根本分歧。

大陆觉得,抗战胜利、民族复兴这些历史,是两岸中国人该一起记住的共同回忆

可民进党偏要瞎改历史,想让台湾人忘了这些,搞出一套跟中华民族不沾边的说法。

洪秀柱的行为是“站在历史正确一边”。